贯彻实施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》重点...
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迎来一审判决。
法院审理认为,肖某某行为不构成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与性相关的骚扰行为,杨某某的指控不成立。
据南方都市报此前报道,2023年10月,杨某某认为自己在图书馆遭遇性骚扰,拍视频取证、要求肖某某写下道歉信后,杨某某将其举报到学校层面。武大在3个月中未作出有效处理,不满于学校处理的进展,杨某某在网上发帖陈述自己所遇。3天后,武汉大学公布称已对肖某某的“不雅行为”给予记过处分。其后,肖某某遭网暴“开盒”,本人罹患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,家人也遭遇网暴,而另一边,通过网络举报的杨某某也面临开盒与网络暴力……
以往以校园为背景的网络舆论监督中,最常见的都是学生对权力上位者的举报,如导师、院长等,这类举报往往有着直观证据,如聊天记录等,且事件属性并不复杂,加之公众天然对处于下位者的学生报以信任同情,这类网络维权往往并不会引起社会撕裂。而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中,当举报者和被举报者都是处于同一位阶的学生,而且相关认定标准又错综复杂时,网络举报的双刃剑、不可控作用就开始显现。
不过,在此仍有必要将正常网络维权和公众所愤懑的小作文模式作区分。小作文本质是以先声夺人的姿态率先发起议程设置,并垄断信源、选择事实,由发起者在第一时间调动起群体非理性的力量,从而让个案对错升格为性别对立的原则问题、立场问题。而无辜个体一旦被卷入这种舆论风暴,会迅速被隐没从而失去招架能力,成为各类极端观点的物料,从事实对错扭曲为你死我活,而真相的拼图一旦凑齐,曝光者常常无路可退,网络暴力在正反双方之中反复横跳。
回到武汉大学事件。有一组时间线值得玩味:女生曝光前,高校有3个月的处置空窗期;女生愤而曝光后,高校又在几天内火速处理。而据媒体采访杨某某得知,她此前并不知道肖某某长期患有皮炎。
如果控诉女生在找到校方反映问题时,校方能以不偏袒、不纠结且公开透明的方式迅速介入调查,将男生的病因充分告知,哪怕高校无力解决也可引导帮助学生走法律途径。即便控诉者对最终法律结果不满,依然在网上曝光男生,那么学校也可以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,维护被曝光男生的权利,引导舆论不被其中一方牵着走,是不是就能阻止网暴或者至少能减少网暴对男生的伤害呢?而最终的局面是,个体公正无从保障,高校公信无从说起,社会分歧也难以弥合,且至今高校依然沉默以对,个中教训,不可谓不沉重。
在这样一个非典型个案中,武汉大学起初在左支右绌、躲躲藏藏中或许是想息事宁人为上,却间接助推,成为让极端者更极端,让无辜者更悲惨的幕后推手。而时间的滞缓、态度的反差、舆论的翻覆,指向的是高校性骚扰处置机制的缺失。
南方周末在去年7月曾刊发《倡议十年,高校反性骚扰机制依旧难产》,报道了高校性骚扰处置机制落地之艰难。本次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,也恰恰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性骚扰处置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,制度化的处置机制不仅能捍卫举报者的公平,也能保全被举报者的清白:第一时间的跟进,以中立的调查委员会身份介入,既不让控诉者感到被忽视后的愤怒,也不让被冤屈者在恐慌之下屈打成招,公开透明的处置程序,也可以起到一个情绪阈值的作用——如何把问题留给制度,而不是抛给网络,或许是本次事件烽烟滚滚过后最大的公共思考。
此外,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中,相比当事双方的境遇,网络舆论的异化同样让人扼腕。青年男女,本应该是各种进步议题的倡导者,通过互动与合作带动社会进程,而如今在各类社媒上,一部分网友却以算法流量为界,保守之风盛行,各站一边,各摇各旗,彼此猜忌、攻讦甚至互泼污水,不得不令人发问:男女之间的理性讨论,到底该如何构建呢?(舜网-济南时报)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舜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